D.今也制民之产,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,故民之从之也轻 9.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[ ] A.开头至“罔民而可为也?”为第一层,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,反面论证“制民之产”的必要。 B.“是故明君制民之产……奚暇治礼义哉!”为第二层,古今对比论证“制民之产”的必要。 C.“王欲行之……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为第三层,正面阐述怎样“制民之产”。 D.这一段从治理百姓、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,因此,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,具有极大的说服力,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。 应用实践 阅读《邹与鲁哄》,完成10—13题。 邹与鲁哄,穆公问曰:“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诛之,则不可胜诛;不诛,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可也?” 孟子对曰:“凶年饥岁,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,壮者散而之四方者,几千人矣;而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,有司莫以告,是上慢而残下也。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!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’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。君无尤焉!君行仁政,斯民亲其上、死其长矣。” 10.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[ ] A.邹与鲁哄,穆公问曰 哄:冲突 B.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转:抛弃 C.是上慢而残下也 慢:怠慢、漠然 D.君无尤焉! 尤:罪过 11.对“之”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:①而民莫之死也②诛之,则不可胜诛③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,④如之何可也⑤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,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⑦君之仓廪实⑧戒之戒之⑨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[ ] A.①②④⑨/③/⑤⑦/⑥/⑧ B.①②⑨/③/⑤⑦/⑥/④⑧ C.①/③/⑤⑦/⑥/②④⑧⑨ D.①⑨/③/⑤⑦/⑥/②④⑧ 12.对加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:①而民莫之死也②亲其上、死其长矣③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[ ] A.①与②相同,③④相同 B.①与②相同,③④不同 C.①与②不同,③④相同 D.①与②不同,③④不同 13.翻译“君无尤焉!君行仁政,斯民亲其上、死其长矣。” 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.“不诛,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可也?”一句中,“疾”是陈述穆公还是百姓? 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. D(独,副词,却) 2.A 3.D(寡,嫡、正的) 4.BD(主谓倒装) 5.B(不仅涂钟) 6.B(侈,放荡) 7.D(非通假字) 8.B(A做。B随即/跟随。C何不。D.舒缓语气) 9.C(还有教育百姓) 10.D(尤,责备) 11. A(代词/主谓间结构助词/结构助词“的”/动词/凑足音节助词) 12.A 13.您不要责备他们吧!您如果实行仁政,那么,这些老百姓就会敬爱他们的君王和长官,情愿为他们献出生命了。 14.是陈述穆公的。前后两句都是写穆公面对此事的感受;杀又不能全杀,不杀又难解心头的愤恨(疾)。恨(疾)的内容是“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”,语法结构上表现为动宾关系:动(疾)宾(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)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