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学习网-高中学习方法、解题技巧、知识点总结、学习计划、同步辅导资料!

高中学习网-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-电子课本资料下载-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-人教网-高中试卷网题库网-中学学科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高中语文 > 综合辅导 >

高二语文测试题: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(2)

http://www.newdu.com 2020-05-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

    D.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“俗词”,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。
    11.下列对苏轼、李清照尊体的“两个层面”的理解,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  )
    A.苏轼突破词的传统,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,重视词的格调意蕴,因此自成一家。
    B.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,来维护“别是一家”的词的本来特征——音乐性。
    C.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,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,两者相反相成。
    D.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,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。
    12.依据文中信息,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…(  )
    A.苏轼的幕僚调侃“学士词须关西大汉,铜琵琶、铁绰板,唱‘大江东去’”,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“另类”词风的讽刺性评价。
    B.超越传统词风是“破”,超越新兴词风是“立”,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,苏轼“立”的成就远远大于“破”。
    C.进入南宋以后,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,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,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。
    D.苏、李的尊体论,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,可以推想,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。
    13.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。(不超过25个字)
    近代,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,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。我们应当立志图强、奋起直追,虚心向西方学习,凡是好的、有用的都应该学,这是没有疑问的。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“自我”,失去了自我的根基,忘记了“我们自己是谁”,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。历史证明,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,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、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,那就很难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”,终究要被淘汰出局。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,更应该发挥所长,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。
    14.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很一般,请你稍作修改,力求收到提高表现力的艺术效果。
    (1)春天刚到,一些小草就长出了地面。
    修改句:
    (2)墙上,科学家的肖像正在看着我们。
    修改句:
    15.《谈中国诗》谈的是“中国诗歌”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,作者不是空洞地谈理论,而是化抽象为形象,运用巧妙的比喻,把一些抽象的概念、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。请你以“生命”为话题,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。
    答案与解析
    基础积累
    1.suǐ fàn yuān xiàn dù pín cù cù
    2.鉴别/签约 挺拔/点拨 慨叹/气概/灌溉 譬如/劈开/玉璧 辨别/争辩/辫子/花瓣 瞭望/嘹亮/缭绕/镣铐
    3.(1)经常看见,并不稀奇。
    (2)皱着眉头,形容忧愁。
    (3)拔出树木,转动石头,形容力量巨大。
    (4)形容文章、乐曲等十分动人。
    4.(1)答案:①静默 ②沉默
    解析:静默:指寂静,没有声音;肃立不作声,表示悼念。沉默:指人不爱说笑,不说话。
    (2)答案:①一挥而就 ②一蹴而就
    解析:一蹴而就:踏一步就成功,形容轻而易举。一挥而就:一动笔就写成。形容写字、画画、作文很快就完成。
    5.钱钟书 《围城》 《人•兽•鬼》
    《写在人生边上》 《谈艺录》
    文本研读
    1.“早熟”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,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;“早衰”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,以后就缺乏变化,而且逐渐腐化。
    2.借梵文《百喻经》批评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,脱离实际,没有坚实的基础,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发展。
    3.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规律,即讲求事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境界,以后就缺乏变化,而且逐渐腐化。
    4.“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”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,以此来比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。用生活之中的看东西“要看得远些,每把眉眼颦蹙”来比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形象逼真,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。
    5.更形象生动。“暗示”已经比较形象了,在作者的笔下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、更生活化、更准确的词句:“怀孕的静默。”怀孕是女人的一种生理现象,一般而言,将要做妈妈是一种甜蜜的幸福,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,且别具幽默。
    6.答案:略
    解析:对这句话中的“可惜”的理解,要结合下文所读的中国诗之短小,体会到作者之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以象外的短小精练,而不是嘲笑爱伦•坡的目光短浅。
    能力提升
    1.C 解析:A项“咽”应读“yàn”;B项“梵”应读“fàn”,“薄”应读“bó”;D项“数”应读“shuò”。
    2.D 解析:A项“变”应为“辩”;B项“长”应为“肠”;C项“心”应为“薪”。
    3.C 解析:C项,逗号应放在小括号后面,删去括号内的句号。
    4.D 解析:A项,“如数家珍”指好像数着自家的珍宝那样清楚。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。老式钟表本身就是“家珍”,谈不上“如”。B项,“量入而出”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。C项,“忍痛割爱”指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。D项,“不以为意”指不把它放在心上。表示对人、对事抱轻视态度。
    5.C 解析:A项成分残缺,应为“解决……问题”;B项语序不当,应为“新中国历史上”;D项搭配不当,应为“打着……幌子”。
    6.D 解析:A项,“情”还包括“美感”;B项,“常常”不对,原文是“总是”;C项,“技术层面”是读懂诗歌的基础。
    7.A 解析:原文“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”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,而不是“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”。
    8.B 解析:B项,偷换概念,强加因果。
    9.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;
    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,引起了作者的共鸣。
    10.D 解析:从第四段“在对所谓‘俗词’大加声讨的同时”可看出,李清照是反感“俗词”的。
    11.D 解析: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,事实上也不是这样。
    12.B 解析:文章并未提及苏轼“立”的成就远远大于“破”的成就。
    13.参考答案:学习西方,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。
    解析: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“历史证明”到结尾,关键词语是“哲学思维传统”“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”“新哲学”,因此,概括主旨应落脚在“哲学思维传统”上。
    14.(1)春天刚到,一些性急的小草就钻出了地面。(加上“性急的”“钻”,把小草拟人化了)
    (2)墙上,科学家的肖像正对着我们微笑。(“正对着我们微笑”,意蕴丰厚)
    15.写作提示: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:
    (1)要学会联想和想象;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。
    (2)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。
    (3)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(喻体)的特征来表现本体。
    (4)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。
    答案示例:生命如画,有浓墨泼洒,也有淡笔轻描;生命如歌,有轻吟浅唱,也有黄钟大吕。君不见李太白、杜工部之一生,浓墨泼洒,铸就生命之伟大;裴多菲、雪莱之一生,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。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高歌猛进之谭嗣同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。
    生命是山,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,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。生命是路,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,而不是铺金布银,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。生命是一叶扁舟,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,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,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。
     (责任编辑:admin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高中语文
高中数学A版
高中数学B版
高中英语
高中物理
高中化学
高中生物
高中历史
高中政治
高中地理
高中日语、俄语
学习方法
高中竞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