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语文)答案 1.B/哽咽(yè)。 2.D/再:两次。 3.A/而,通“耐”。 4.B/表示递进关系,译为“而且”。 5.C/倒装句,即“大王来操何”。 6.(1)匪我愆期 (2)发尽上指冠 (3)悠悠我心 (4)大块假我以文章 (5)分明怨恨曲中论 (6)渚清沙白鸟飞回 (7)纵一苇之所如 (8)早生华发 (9)落霞与孤鹜齐飞 (10)渔梁渡头争渡喧 7.(1)重阳节 “九日” “登高”(或“菊”) (2)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,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。 8.B/服:服役纳税。 9.D/“趣庖治狗,以会朝属”不能表现齐景公苛虐百姓。 10.D/三个典型事例不能表现了晏子的刚正不屈。 11.(1)昔吾先君桓公出游/睹饥者与之食/睹疾者与之财 (2)倾尽钱财不够交纳赋税,竭尽全力不能完成徭役,百姓饥寒交迫,腐尸随处可见。 12.不矛盾。作者并不反对“向上”,他认为“向上原是好的”。(2分)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“向上”,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,不知感恩。(2分) 13.“春的神意”与“和平美丽的春光”是一致的,蕴含着生机勃发、和谐、亲切的精神。(2分)垂杨的姿态是“下垂”的,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,忘记“根本”。这与春的精神“十分调和”,因而“最能象征春的神意”。 (2分) 14.改用第二人称,将批判对象拟人化,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,(2分)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,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。(2分) 15.本文通过赞美杨柳“贱”而有用、高而能下的品质,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。(3分)行文婉转曲折,自然舒展。结合原文赏析。(3分) (责任编辑:admin) |